圣上雷厉风行,一道明黄圣旨旋即降下,
着令景无名全权督办蓟州一应事务,并昭告天下,命各州府县衙张榜悬赏,通缉在逃要犯蓟嶂。
并朝廷火速选派了接任的文武官员奔赴蓟州,预计不日即可抵达。
待新任命的何知府与军营赖统领等官员悉数到任,蓟州府衙上下运转、各处兵营防务渐次步入正轨,各项事务开始有条不紊地推进。
眼见局面初定,一直紧绷心弦的景无名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,肩头重担稍减。
景无名便召集李青德将军、司马盾学士,会同新上任的何知府与军营赖统领等人,紧急商议如何筹办一场声势浩大的宣判大会。
众人反复权衡利弊,最终一致拍板决定:必须公开审理,当众宣判,方显朝廷法度威严,以儆效尤。
然而,如何量刑却成了横亘在众人面前的难题。
是网开一面,稍示宽宥?还是严惩不贷,以儆效尤?
围绕着“从轻”还是“从重”,几位大人连日来争论不休,常常商讨至深夜。
经过数日激烈的辩论与深思熟虑,最终达成共识:此案影响恶劣,非重典不足以震慑宵小,必须从重判决!
宣判大会那日,蓟州府衙前的广场被围得水泄不通,人潮汹涌,万头攒动。
身着耀眼金甲的武士、兵营精锐士卒以及府衙捕快们倾巢而出,在人群中穿梭维持秩序,竭力稳住这鼎沸的人声。
宣判高台之上,一百五十一名获罪官吏分作两排,肃穆跪立。
前排皆是罪大恶极的重犯,后排则是罪行相对较轻的一般案犯。
何知府神情肃穆,逐一高声宣读涉案文官所犯罪名,条分缕析;
赖统领则声如洪钟,历数武官方面的累累罪行,字字铿锵。
宣读完毕,便是最终的由司马学士刑罚宣告:判处死刑者,文官五人,武官十人!
这十五名位列前排的重犯,万万没想到竟会落得如此下场,霎时间魂飞魄散,腿脚一软瘫倒在地,更有甚者当场吓得屎尿齐流,丑态百出。
台下的百姓们听闻宣判结果,积压已久的怨气与愤懑瞬间化为震天的欢呼与轰然叫好之声。
那些曾饱受欺压盘剥的乡民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,顿感扬眉吐气,仿佛多年积郁一扫而空。
宣判既毕,十五名死刑犯当即被如狼似虎的差役押赴刑场,明正典刑,斩首示众!
当十五颗血淋淋的头颅滚落尘埃,景无名望着眼前的景象,沉重地叹息道:
“杀人,从来就都不是什么好事。哎,但不杀,怎么能让老百姓心服口服啊,怎么能让所有为官者为吏廉洁奉公呢!”
这叹息声中,既有对生命的惋惜,更有对乱世重典的无奈与决绝。
宣判大会尘埃落定,接下来的重任便是恢复秩序与生产。
景无名严令何知府立即着手整顿蓟州府衙,梳理商业贸易,恢复农耕织造;
同时要求军营赖统领整肃军容,严明军纪,务必使军队焕然一新。
景无名自己也片刻不得清闲,每日里不是与李青德将军、司马盾学士在军营中巡视督察,便是亲临府衙检查政务进展,事必躬亲。
在他的强力推动与各方通力协作下,蓟州的军容军纪果然大为改观,士兵面貌一新;
府衙的治理也卓有成效,市井商业逐渐复苏,农田耕作井然有序。
街道上行人日渐增多,商铺陆续开张,显露出繁华的迹象;田野间,农人们也开始了忙碌的春耕夏耘。
整个蓟州,正朝着安定繁荣的方向稳步前行。
一日用饭时,景无名环顾席间众人,开口道:
“蓟州诸事已大体理顺,恢复旧观。我们明日便启程,前往下一站。”